王树国校长“灵魂三问”与中国教育的知行思辨
前几日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福耀科技大学王树国校长对中国教育发出“灵魂三问”:“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
王树国校长发出的灵魂之问,直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启了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这一追问剑指当代教育核心问题。王树国校长说,他没有答案。其实在他后来的演讲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唯一得到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的好,教育事与愿违。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练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王树国校长“灵魂三问”,是对中国教育知与行的一场思辨。
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实践,并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没有伟大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伟大的教育。王树国校长之问,既是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又是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值得教育从业者深思。由王树国校长的观点,想到毛主席对于教育与学习的态度。
毛主席始终强调,要到大江大河中练就一身本领。“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对中国社会的洞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传世名篇,来自用脚底板丈量名山大川,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好的领导中国革命,领导农民运动,毛主席从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到后来拉着队伍上井冈山,在“敌军围困万千重”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十六字方针”,在罗霄山脉深处探究“工农武装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救国真理。到底是马列主义真理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还是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实践检验了真理?其实,知与行统一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互相成就。那些留学归来的“三门”干部,有专业的学历知识,熟读马列主义的教条,受过专门的军事学院的训练,他们有的是“知识”,缺的是“能力”。而他们缺少的能力,是需要躬身入局,了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现状,从磨破脚底板、穿破衣烂衫中去获得。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真理从来不是教室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当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的时候,解决芯片的现实问题就会成就像华为这样伟大的企业,成就像任正非这样伟大的企业家;当美国人工智能遥遥领先、且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时候,解决中国人工智能领先突破的问题,像梁文锋幻方科技这样的企业就会异军突起,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就会成为现象级事件。保持思维的客观理性,让主观见之于客观,就必须投身伟大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谬误,在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中形成新的主观认知乃至对真理的把握。这样的人才培育理念和方向,才能让每个人实现自我发展。
博士为什么不能产生DeepSeek,不能产生宇树科技,不能产生大疆?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这种尴尬的现实实践面前,王树国校长的“灵魂三问”,不仅是对人才个体选择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叩问。真正的教育之花,永远生长在实践的土壤里,盛开在解决真问题的征程中。而我们现有的大学教育机制,对知识的讲授和研究,这种学习环境和培养方法,是不是同实践渐行渐远?大学如果“妄自尊大”,或只是埋头做“拉车”,不知抬头“看路”,不能根据社会实践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必然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我们的博士培养、职称评定,是不是少了一些理想主义的纯粹性,少了一些社会实践的针对性,而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功利性呢?学生如果像温室中养育花朵,不愿经历风吹浪打,或者因私利拜倒在学术权威下,失去质疑和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哪里会有凌寒独自开的惊艳奇迹?这样的学术环境,是不是也会让一些青年人才埋没或随波逐流呢?
《中庸》讲:“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掌握知识之后,要躬身入局,从细微之处寻找真理,得一善则拳拳服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极高处与极深处,藏着最深沉的真理。从实践中来,检验真理、完善真理,并用以再次指导实践,才能创造奇迹。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像梁文锋、王兴兴、汪滔这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国之栋梁。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实事求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