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战争、传递友谊:一个俄国人的抗战选择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果夫,苏联共产党员,一位热心于新闻事业、为中俄文化交往倾力奉献的国际友人。抗日战争时期,罗果夫在上海长期工作,作为塔斯社记者,他走访实地、奔赴前线,用心撰写大量新闻报道;作为翻译家、汉学家,他积极译介俄罗斯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交往使者,他努力研究中国文学,为传播多彩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贡献重要力量。罗果夫是在华工作的俄罗斯人中以忘我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在中俄两国文化交往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一辈的人,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初期在中国工作过的人,对于汉学家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果夫(1906—1988)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罗果夫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翻译家,不仅为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也为传播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罗果夫为向中国社会各界介绍俄国经典作家的作品,特别是高尔基的“遗产”,也贡献了巨大力量。
罗果夫的中国之缘和曲折的记者经历
由于积极参加对未加入社团青年的组织工作,罗果夫作为一名经常为阿斯特拉罕出版的报纸《共产党人》写纪实性随笔的出色有为的共青团员,于1923年秋天被派往莫斯科学习。
在莫斯科期间,他从1923年至1926年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26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在这里,罗果夫第一次了解到中文书写的基本知识。1930年8月,他和几位学院毕业生被派往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工作。凭借这样的良好机会,他不仅掌握了中文的日常交流语言,而且接触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新作品,其中就包括鲁迅于1923年发表的早期作品。
1930年至1934年间,罗果夫在中东铁路工作,日本行政当局威胁要逮捕他,这迫使他返回莫斯科,从事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应当指出,罗果夫干得“很出色”,他“工作勤奋”,在研究所里承担的科研工作与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担负的教学工作两不误。作为一位科研人员,他享有很高的威望。举例来说,研究所向共产主义科学院主席团申请保留他在红色教授学院宿舍曾住过的床位(皮罗戈夫大街31号),申请书中指出,罗果夫是少有的满洲问题专家,精通汉语。
在1937年以至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罗果夫作为塔斯社记者为《真理报》以及苏联其他一些报纸撰写了大量文章。
他走访过中国的很多城市,大致的路线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他不只一次在前线和后方与苏联志愿者飞行员和中国军事政治活动家会见和交谈。由于日本当局,特别是在上海的日方当局无理纠缠,罗果夫不得不于1940年经新疆回国。
1941年2月11日,罗果夫再次被任命为塔斯社驻上海记者。由于日本当局对他的偏见和敌视,他于1943年4月4日离开上海回到莫斯科。
1946年9月10日,他又受命担任塔斯社驻上海记者站站长。在上海,他与《时代》出版社接续上了过去建立的工作联系。之后,他转到北京工作。
在上海出版的《时代》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果夫积极投身政府活动的宣传工作,他一面从事记者工作,一面为在《时代》出版社出版俄华大辞典做准备。
1951年6月18日回到莫斯科后,他继续在塔斯社任国外信息编辑部资料发送负责人。1953年,他转到《消息报》社,更为直接地从事记者工作。
援助中国抗战的俄中文化交往使者
罗果夫的记者才能在抗日战争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出版的《红旗报》《太平洋之星》报上经常刊登罗果夫从中国发来的报道,这些报道有的署他的名字,有的署他的化名。
在刊登在《太平洋之星》上的文章中,最应该被关注的是罗果夫发自重庆的一篇报道——《在中国新的建筑工地》(1939年3月9日,第55期),更不能不提到的是《争取中国的自由与独立》(1939年1月11日,第9期)这篇文章。
在《红旗报》上发表的罗果夫发自中国的报道中,较为主要的包括:《中国人民在满洲的斗争》(1937年11月28日,第273期)、《中国人民的英雄军队—八路军》(1938年9月10日,第209期)、《日军侵占华南》(1938年11月21日,第268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莫斯科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阅读的当代中国新闻通报中,包括1939年1月在重庆编辑和出版的《陕甘宁边区》。罗果夫参与并亲自编辑了这份材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他作为塔斯社记者,于1938年11月16日对“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祖涵(林伯渠)的采访。
罗果夫第四次前往中国期间(1945年后),荣幸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罗果夫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很长:开始时在哈尔滨,在中东铁路;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至1940年、1941年至1943年),他是塔斯社记者;战胜德国法西斯之后(1946年至1951年),于1957年和1958年又到了中国,这次使他得以认识了中国文化界的很多著名活动家,其中,他个人熟悉的有老舍、茅盾、郭沫若、张天翼、艾青、冯雪峰、夏衍、田汉、阳翰笙、赵树理等人。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卫国战争同步进行。关于罗果夫为支持苏联与中国在抗日战争艰苦年代友好往来所做的工作,不能不提起中国著名作家茅盾于1947年11月7日在上海《时代》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世界大团结与民主万岁》。茅盾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苏联在这场对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中向中国人民提供援助的意义,特别指出:“抗战最初几年对我们来说是最危险的阶段。只有苏联帮助我们,不仅向我们提供道义支持,而且还提供巨大的物质支持。苏联作为十月革命的产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给全人类带来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华工作的俄罗斯人中,以自己的忘我工作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罗果夫。他在俄中两国人民文化交往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节选编译自《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汉学家记者罗果夫(1937—1945年)—20世纪30至40年代俄中文化交往史》,俄罗斯《东方档案》2007年第16期)
(А.Н.霍赫洛夫 著 李辉 译)
(作者单位: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译者单位:外交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