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颜色革命”新魅影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不久,就展开了一系列被媒体称为“惊世骇俗”的“深层政府”改革。马斯克领导“政府效率部”,先是大刀阔斧对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政府强力部门进行清理,接着又砍掉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金来源,并迅速将矛头对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自冷战时期始,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素有“第二中情局”之称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是美国进行“民主推广”的重要角色。从1961年到2020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发放超5000亿美元援助,支持颠覆敌视美国的政府;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每年从美国国会获得数亿美元拨款,联同下属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国际劳工团结中心和国际私营企业中心等四家核心受让机构在全球从事“秘密活动”。从委内瑞拉政变到“阿拉伯之春”,从乌克兰“橙色革命”到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在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系列事变中,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机构都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如今,马斯克对这两家机构“动手术”,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使“颜色革命”相关话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人们更关心的是,在“地缘政治时代”向“技术政治时代”深刻转变的背景下,在“技术资本主义治理模式”下,“颜色革命”又将幻化出怎样的“鬼魅”面目?
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Old World Labs展区的机器人展示(2025年1月8日摄) 曾慧摄/本刊
“颜色革命”迭代升级的信号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护全球霸权体系,逐步将意识形态渗透与地缘战略目标深度捆绑,并形成了以“颜色革命”为核心的非暴力颠覆模式。这一战略通过标签化“自由”“民主”概念,将政权更迭包装为“民主运动”,依赖“非暴力形式”的社会动员、舆论攻击等手段,以选举、立法及政策调整等特定政治事件为导火索,系统干预他国内政。“颜色革命”的本质是以低成本的方式推动他国向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靠拢,既规避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又以所谓“民意觉醒”的叙事掩盖霸权扩张意图,因此成为美国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战略工具。
美国学者吉恩·夏普在《从独裁到民主》一书中构建起一整套“颜色革命”的理论体系。他继承发展了李德·哈特的“间接战略”和乔治·凯南的“和平演变”战略精髓,将政权更迭拆解为权力基础被剥离的渐进过程,将政权颠覆分解为“符号化抗争—系统性不合作—直接干预”三个阶段,并阐释了共三大类近200种战术手段。从佩戴象征标识到组织罢工罢课、干预选举,再到占领公共空间、制造政治危机……形成了颠覆政权的标准化流程。从苏东剧变到前独联体国家一夜变天,再到中东北非国家的政治动荡、缅甸的“藏红花革命”,均可看到吉恩·夏普“非暴力战争”理论的影子。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颜色革命”认知的提升,其效力开始逐步衰减。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和美国国际开发署“民主捍卫者”道德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化本质持续暴露;强行植入“西方民主”模板引发目标国家抵制,政治动荡后反而强化了其传统治理模式;过度依赖“暴徒式”街头运动而缺乏具有政治行动力的代理人,导致了“革命—混乱—再干预”的恶性循环。更为关键的是,“颜色革命”高度依赖目标国家内部矛盾的累积。当各国健全完善社会治理时,“颜色革命”的边际效益就急剧下降。
从美国内部来看,国会听证会开始频繁质疑“民主输出”的投入产出比,新一届美国政府指称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已成为食利集团的套利工具,传统的“颜色革命”模式使美国背负了沉重的“援助负担”。
当下,一边是美国政府大举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机构,另一边则是战略界、情报界加速推进战略干预范式的数字化转型。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始终围绕霸权护持的核心逻辑展开,并始终在“战略守恒”与“工具创新”的交互中演进。由此来看,美国新一届政府对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动手术,并不意味着“颜色革命”的终结。在“技术资本主义治理模式”下,“颜色革命”正在迭代升级,其操作模式正在转变。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人们在展区观看“魔法工具”公司(Enchanted Tools)的机器人Mirokai(2025年1月8日摄)曾慧摄/本刊
“颜色革命”走向全流程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正迈入“技术政治时代”。AI技术深度融入政治领域,正在全流程重塑“颜色革命”的形态——从情报搜集分析到舆论引导,从街头动员到升级行动,“数字化运算”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操作。
——情报搜集分析向AI驱动变革。
“颜色革命”之所以能屡屡得手,离不开美国强大的情报搜集分析能力。过去,美国是派出情报人员以各种合法身份进入目标国家,搜集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剖析民众不满情绪,研判热点事件。如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人机交互系统的问世,正推动美情报界的整体变革。2024年3月,美国发布《情报界开源情报战略》,标志着其正式将AI技术确立为全球情报博弈的核心引擎,美国情报体系正在实现从人力驱动向AI驱动的转型。
目前美情报界正着力构建“数据—算法—决策”闭环,系统推进AI对目标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态势感知的深度应用。
一是全域数据融合重构分析框架。利用AI驱动的开源情报系统,多模态识别文字、图像、视频中的情绪倾向和行为模式,并整合卫星遥感、暗网交易、移动支付等数据资源,精准识别目标国家的宗教矛盾、阶层分化、地域冲突等社会风险。
二是动态预测模型替代经验判断模式。构建AI社会模型,模拟政策变动与民众反应的因果关系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视觉算法追踪热点事件,解构抗议标语语义演变,为干预决策提供量化支撑,使情报产品从“事后解释”转向“事前预警”,大大缩短了决策响应周期。
三是人机协同催生新型情报生态。通过AI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实现商业数据与情报分析的高效对接,高效识别目标国家精英阶层社交网络中的脆弱节点。
AI技术创造的新型情报模式,将“颜色革命”的国情分析环节从物理域延伸到了认知域。
——跨国“群体撬动”向无人化转型。
传统“颜色革命”对目标国家的“群体撬动”高度依赖当地“代理人”。其惯常手法是利用非政府组织物色目标国家的知识分子、媒体人、法律界人士、网络大V等并向其输送资金,使其成为美式价值“传声筒”,但这种操作方式耗时长、成本高、效率低。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推动意识形态干预走向无人化新阶段。生成式AI与大数据的融合,为构建更高效隐蔽的认知操控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技术识别替代人为物色。利用AI技术分析通信数据、金融交易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可以精准识别潜在目标群体并构建目标群体的关联网络,实现“行为激励-舆论制造-政策影响”的闭环操控。
二是算法生产颠覆内容创作。锁定目标群体后,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可生成高仿真人物图像和视频,再配合声纹克隆技术,就可批量生产伪纪实影像,实施有针对性的信息轰炸,进一步塑造目标群体的认知。
三是智能网络重构传播路径。社交机器人网络应用的进化,使传统“带路党”失去了战术价值。在AI加持下,机器人可实时监测目标国家社交媒体情绪波动情况,并据此调整互动策略,发动信息饱和攻击。
AI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效率跃升、隐蔽突破三重优势,使算法可以绕过“文化中介”直接激活目标群体的非理性情绪乃至行为,使认知操控进入“超限战”维度。
——“全球动员造势降阻”呈现范式性变化。
在传统“颜色革命”的经典案例中,民众被煽动起来走上街头后,美欧等西方主流媒体便开始“全球动员”,不断渲染目标国家(地区)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各种“丑闻”“秘辛”,形成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为“颜色革命”的演进推波助澜。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无限量产、仿真传播为特征的新型数字干涉模式,正推动全球“认知战”发生范式性转型。
一是仿真传播操控全球舆论。在AI的加持下,依托网络仿真传播技术,操纵舆论的手法不断翻新、工具持续升级。2022年8月底,美国斯坦福大学网络观察室和社交平台分析公司曾联合发布报告,披露美国利用AI技术生成照片当作头像、冒充“独立”新闻机构、制造热门标签掀起海量话题讨论,操纵全球涉疆舆论。
二是智能武器强化信息对抗。算法与数据跟踪相结合,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域、群体的认知态势,进而被用来推动“核心叙事”和“议题设置”。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舆论场上出现了大量虚假内容,比如,将效果逼真的游戏视频篡改成哈马斯发动袭击的录像,伪造国际知名人物挥舞巴勒斯坦国旗的照片等。在AI散布的信息迷雾中,真与假相互混淆,猜疑与分歧不断滋长。
AI技术正深刻改变着“舆论战”的性质、手段、打法。“颜色革命”中的“国际舆论战”,已演变为以算法为武器、以数据为弹药的新型混合战争。
——“城市游击战”进行体系化迭代。
传统的“颜色革命”,经过认知塑造、舆论造势阶段后,最终要靠组织攻占立法机构、焚烧汽车等暴力性的“城市游击战”来颠覆目标国家的政权。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设置关键变量——比如乌克兰“颜色革命”中的神秘“狙击手”,中东“颜色革命”中的“白头盔”志愿者——来引爆街头政治升级。然而,从过去二十年的情况来看,以街头暴力为核心的政治颠覆手段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人员与物资的物理暴露风险、粗放的跨区域协同方式,使得外部干预行动面临着较高的不可控性,“颜色革命”的实施者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未来,“颜色革命”在AI技术和物联网设备的加持下,将升级为系统性精准干预和无人化实施模式。AI技术与分布式技术的融合,将重塑“颜色革命”的行动逻辑。
一是以自主化信息网络支持通讯。利用星链技术,可在物理断网环境下自主重构信息通道。相关实验显示,此类系统在模拟压制场景中仍能维持基础数据传输,其通讯结点还具备强大的抗渗透能力。
二是更新调度指挥体系。AI技术通过实时分析城市物联网数据(包括交通监控、移动设备密度等),可以精准预测执法力量部署盲区,动态规划抗议路线与物资投放点。美国兰德公司花费数年研发出一款被称为“蜂拥”的非传统政权更迭技术,用于帮助通过互联网联接的大量年轻人加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性抗议活动,大大提升了现场指挥效率。
三是向智能化暴力转型升级。3D打印技术可使武器制造摆脱对工业体系的依赖,商用无人机经算法改造可执行精确纵火、定点爆破等任务,区块链支持的暗网物流则可推动武器部件的全球匿名流通。
这种“数字煽动+智能硬件”的混合攻击模式,将使社会动荡的触发点从城市广场拓展至每个智能终端,形成虚实交织的全域对抗形态。
以多维防御体系应对智能颠覆体系
当前,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全球政治博弈进入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新阶段。传统“颜色革命”依赖街头暴力的颠覆模式,正演变为以数据为弹药、以算法为武器、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战场的智能颠覆体系。
这场技术驱动的变革将重构政治干预的形态,深刻改变国家安全的底层逻辑。一是技术融合催生颠覆新形态。生成式AI与深度伪造技术的军事化应用,将使信息战突破物理边界与认知防线。二是智能化重构干预逻辑。颠覆行动从经验驱动转向算法驱动,技术赋能使非专业群体获得准军事化作战能力,传统治理优势在算法面前被系统性消解。三是技术霸权放大不对称优势。技术霸权国家可将数字干预包装为“技术服务”,通过算法操控重塑目标国家舆论场,实施更隐蔽的制度输出与文化殖民。四是认知争夺成为新战场。“AI颜色革命”的核心威胁正从“争夺人心”转变为“编辑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空前挑战。
同时也应看到,尽管AI颠覆技术展现了强大破坏力,但其应用仍受制于物理规律与现实条件。通过构建主权区块链网络、研发AI内容检测平台、立法规范数据跨境流动,逐步形成技术防御体系,可极大提高抵御“AI颜色革命”的能力。量子通信与数据加密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更为重建数字主权屏障提供了新的可能。
面对“AI颜色革命”的颠覆性挑战,需要切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起涵盖技术、制度、认知等层面的多维防御体系。技术层面,加紧实现技术自主化,在核心领域实现“技术免疫”。法律层面,积极推动深度伪造、社交机器人应用等纳入法律规制范畴。意识形态层面,普及AI相关知识,提升全民AI技术素养,提升全社会认知免疫力。社会治理层面,整合网络安全、社会稳定与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建立AI技术伦理审查机制。国际合作层面,共建技术安全标准与数据跨境流动框架,平衡技术开放与主权防护需求。
当今世界,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认知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当前,“颜色革命”智能化迭代揭示了大国博弈形态的新变化。在技术霸权能够解构社会共识的时代,国家竞争的主战场已从物质域、信息域拓展至认知域。这种变革要求各国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在数字文明层面重建包含技术主权、算法伦理与人文价值的治理范式。掌握技术革命的底层逻辑,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免疫体系,才能在智能化时代的全球博弈中筑牢发展根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