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作者:赵勇富 来源:红旗文稿 2025-04-23 7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3 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应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底气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红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更是涵育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文化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涵,深深烙印在红色文化的血脉之中。红色文化继承和升华了胸怀天下、立志报国的民族大义,继承和发展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继承和弘扬了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民族血性。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都深深烙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融入到红色文化沃土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力量。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一百多年来,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蕴含并传承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红色文化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参观、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 、管理好 、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 ,为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在传承传播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们要用好红色文化,在传承传播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中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党员、干部中的系统学习和宣传教育,在党员、干部中传播红色文化,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员应当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阅读党史著作、开展研讨交流、参加教育培训、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习党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党史作为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学习计划。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把党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常修课,充实党史课程,丰富党史教育形式,提高党史教学质量。进修班、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等设置党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育人的生动课堂,通过红色资源现场教学使党员、干部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强化思想淬炼和党性锻炼,修好共产党员“心学”,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传承传播红色文化。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动力源泉。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教材,编排和演绎红色话剧、舞台剧等,开展爱国诗词诵读活动等,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承氛围。持续在高校师生中开展好“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活动,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红色文化遗址等形式,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让“红色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向全社会讲好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故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生动体现和情景再现,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我们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认识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用心讲好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例如,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然而,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广西牢记嘱托,推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建成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创作音乐剧《血色湘江》等一批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作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三、在创新创造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我们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创造红色文化发展新路径。

借助科技力量。随着以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为主要特征的大模型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并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方式。应主动顺应传播格局变革和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让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打造具有鲜明政治性、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例如,推进“数字+红色文化”建设,推出 AI(人工智能)主播讲红色故事、短视频传播红色故事等,使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打造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精品展陈,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活”起来,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推出3D数字展馆、动漫虚拟展馆、720度VR展馆, 新场景+新技术赋能用户新体验,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活化利用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相继推出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重庆·1949》等全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实景演出,创新和丰富了红色故事的叙事手段和演绎场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全身心体验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让游客在极具震撼的沉浸体验和全面立体的感官冲击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力度,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策划推出系列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广西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湘江战役之旅”“桂东南革命之旅”等10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其中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色旅游景区52家、5处16个景区(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推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革命历史、英雄故事和卓越精神,是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珍贵资产。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不仅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与纽带。在当今“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超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元素传播出去,不仅能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有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推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归根到底就是在国际上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要创新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充分借助国际传播中心、国际友好城市搭建的交流桥梁、红色文化海外行活动等各类平台优势,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探讨和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提供良好平台和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建立既体现中国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又能为外国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让外国朋友“听得懂”、“愿意听”,激发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凝聚力及感染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外语和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传播人才队伍,通过精准的翻译和阐释来准确传达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生动的窗口。

(作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