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作者:陈晋 胡松涛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7-04 63

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如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战胜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一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到1933年夏,中央苏区经济严重恶化:工商业凋零,食盐、布匹、西药等必需品奇缺,价格昂贵,部分地方因缺粮而发生饥荒。群众的生活遇到种种困难,革命工作也是困难重重。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600余名与会代表齐聚江西瑞金,成功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时,在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另一种则是离开革命战争的环境去搞经济建设,脱离实际地提出要实行“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从事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工作。他首先着力解决开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文章中提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是极端错误的”,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只是一种瞎想”;开展经济建设工作,要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诸如,从组织上动员群众,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要组织和训练大量的干部;等等。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1年11月,在瑞金中共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站立者为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灵活办法开展经济建设,如奖励开荒垦田、组织劳动竞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兴修农田水利、创办劳动互助社、建立耕牛合作社等,一派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阐发群众路线的代表作

不久,蒋介石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前线吃紧,军情急迫。为了更好地组织群众,推动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动员措施,如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等。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群众的负担。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错误倾向,或者敷衍塞责,或者采取强迫命令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动员目的,还伤害了群众感情。万泰县因为干部强行摊派,部分群众逃出苏区。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3年6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八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上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怎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回答了这个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他作的结论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首先提出要正确处理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的关系,这是长久以来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4年,毛泽东和警卫员在瑞金(左二起:吴光荣、陈昌奉、戴田福)

怎样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进行革命战争呢?“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

毛泽东的一番话引起热烈的掌声,与会代表有豁然开朗之感:群众拥护革命、支援前线,并不是自发产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实际工作、满足他们切身利益的结果。群众生活与革命战争看似存在矛盾,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脱离革命战争去谈改善群众生活,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不顾群众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一味强调革命战争的重要性,也不可能达到革命战争胜利的目的。

实地调查两个模范乡

毛泽东接下来的讲话中,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讲述群众路线的道理。他点名批评了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作风,又表扬了江西兴国县长冈乡和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苏区干部的模范工作,树立正面典型。毛泽东对长冈乡和才溪乡情况的了解,源于1933年11月他对两个乡的实地调查研究。在长冈乡和才溪乡,毛泽东每到一个村庄,都住在贫雇农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帮助群众犁田、插秧、劈柴,利用饭前饭后、地头田畔休息时间来做调查研究。由于他没有当官的架子,态度诚恳谦虚,群众都愿意向他反映情况,讲心里话。毛泽东深深感受到两个模范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干部十分注意群众的生活,把组织革命战争与关心群众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7年5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毛泽东举例说:“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毛泽东去油菜地里参加劳动,路过村民马荣海家门口时,停住脚步问:“谁家的房子这么新?”马荣海从新房中出来说是他家的。毛泽东问:“新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马荣海就把自己家失火烧掉了房子,无家可归,乡苏维埃利用互济会捐钱,发动群众捐工捐料,替他盖房子的事说了一遍,还激动地说:“要是在国民党时,做梦也想不到。当红军实在光荣,我的大儿子参加红军去了,二儿子明天刚满十八岁,我又要送他去当红军。”

毛泽东还讲到一个细节,“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这也是毛泽东亲眼所见的事情。由于长冈乡、才溪乡干部把组织革命战争与改善群众生活两大任务结合起来了,在革命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群众生活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就是两个乡青壮年十有八九踊跃参军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将他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写进了《乡苏工作的模范——长冈乡》《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两篇调查报告,并将两个模范乡的经验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阐发。毛泽东说: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陈晋 胡松涛:毛主席心目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1939年,毛泽东和延安杨家岭的农民群众交谈

怎样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结论,就这样水到渠成: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

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本文原载陈晋、胡松涛所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毛泽东文谭》一书,作者授权发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