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妄图“活捉毛泽东”,毛主席何以次次化险为夷?
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会谈的地点1936年4月9日,周恩来和张学良在肤施(今延安)举行联合抗日秘密会谈,具体分析了“逼蒋抗日”的可能性,商定了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以及帮助东北军进行抗日教育等问题,达成了联合抗日协议。
1947年4月9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通知,指出国民党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其统治危机深化的表现,意在削弱中共西北力量并各个击破。为此,中央决定保卫陕甘宁边区,留在当地,利用地形和群众优势确保安全。在随后转战陕北的一年零五天里,党中央在敌军“扫荡”中多次转移,毛泽东屡遇险情却都能化险为夷,关键在于其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时期的斗争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灵活应对,更是人民战争理论的充分实践,证明了人民力量在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1947年3月18日黄昏时分,伴着隆隆炮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容地吃罢晚饭,于晚8时许登上吉普车,离开王家坪。出发前,毛泽东嘱咐道:“把房子打扫一下。文件不要丢,带不走的书籍可以留下来摆整齐,让胡宗南的兵读一点马列也有好处嘛。还有,家具一点也不要破坏,叫胡宗南知道,我们还要回来的。”
吉普车刚出发就遇袭
19日凌晨,毛泽东等人转移到延川县永坪镇西南面的刘家渠。由于道路狭窄,汽车无法开进村庄,司机就把吉普车停在村庄前边的公路拐弯处,用树枝覆盖作以伪装。
刘家渠毛泽东旧居
清晨,毛泽东爬上了村庄的后山坡,迎着朝阳伫立。突然,山坡下传来警卫人员的喊声:“飞机!敌人的飞机!”话音刚落,伴随着撼动山峁的轰鸣声,几架敌机从南边飞来。警卫参谋贺清华连忙上前催促毛泽东快到沟后躲避一下。说话间,敌机从毛泽东等人的头顶掠过,朝公路扑去,并传来一阵扫射声。
接着是一阵惊呼:“唉哟!汽车!我们的汽车!”伪装停放着的吉普车遭到了扫射。毛泽东急忙对卫士说:“快去看看汽车,那可是咱们的腿。”一名卫士跑到山下,仔细察看了汽车,然后向山上大声报告:“挡风玻璃被打烂了,一只轮子的外胎叫子弹咬了一口。”毛泽东吩咐贺清华:“问他,脑壳打坏没有?”山下很快传来回复:“其余完好无损!”毛泽东乐观地一笑:“只要脑壳没坏就好。”说完,向山下走去。此时,司机已经迅速重新对汽车进行了伪装。
下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刘家渠出发,20日清晨转移到清涧县徐家沟。21日晚,又转移到高家,在这里观察敌人占领延安后的动向。24日至25日,经任家山转移到子长县的王家坪,同先期到达这里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会合。
见面后,领导同志们讨论了中共中央的去向问题。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讲了两条理由:“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多年,一直在和平的环境中,现在一有危险就要走,我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见面,我决心与陕北人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绝不渡黄河。我不离开陕北前线,还有一个理由,胡宗南有20多万人,我军只有2万人,陕北战争战场敌我兵力对比是十比一,我们的其他战场要好得多,敌人兵力对比不这么悬殊。常委分工要我负责军事,我不在陕北前线,谁在陕北前线?现在好几个解放区刚得到主动权,我留在陕北前线,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放在其他战场。”最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中央主要领导人留在陕北转战。
转战陕北途中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
与敌人只隔一个山头
4月13日上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从青阳岔出发,下午转移到靖边县王家湾,住进当地农民薛儒宪家的窑洞里,在这里停留了50多天。期间,毛泽东撰写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等文章,西北野战兵团相继取得了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胡宗南部,我军获得大量物资补给。
5月14日,为庆祝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西北野战兵团在真武洞(今属延安市安塞区)召开有一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周恩来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宣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自从撤离延安后,一直留在陕北,同边区的全体军民共同奋斗。他又说:“蒋介石、胡宗南梦想赶走中共中央,消灭西北解放军,征服边区人民,但是,一件也没有做到。”
蒋介石知道毛泽东还在陕北,气得大骂胡宗南:“太无能了,竟连中共首脑在哪里都搞不清楚。”并下令:“即使损失3个师,也要生擒毛泽东。”国民党军使用美国提供的新式无线电测向仪,测得王家湾一带有一个强大的电台群。胡宗南认定中共首脑机关就在这里,立即命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4个半旅,快速偷袭王家湾,叫嚣要“活捉毛泽东”。
6月8日晨,设在王家湾村南10里的警戒哨,发现了敌情:敌军先头部队已经进到与王家湾只隔一个山头的寺湾村。形势十分紧张,哨兵立刻回王家湾报告情况。此时,整整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正在睡觉。
毛泽东在王家湾睡过的土炕
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得到情报后,决定马上通知群众坚壁清野,向山里疏散;同时命令警卫部队在掩护群众撤退的同时,除带必需物品外,其他东西一律就地掩埋;并通知中央机关准备在午后6时向靖边县青阳岔、石湾镇方向转移。而此时,王家湾只有中央警备团4个半连的兵力保卫,周围几十里范围内都没有我军其他部队。
下午,睡醒后的毛泽东了解到相关情况,对着地图说:“敌人的企图无非是三个:一是要把中央机关消灭在这里;二是要逼中央机关过黄河;三是要把中央机关赶到沙漠地区,饿死我们。我的想法是:敌人从东来,我们向西走;敌人从北来,我们向南走。大路通天,各走一边。我们不能向东走,要向西走,向靖边城内马鸿逵的部队靠拢。我们避开刘戡,利用马鸿逵的地方主义,走一段沙漠地带。胡宗南想要我们向东走,我们偏偏向西走。天下的路多得很,他走他的大川,我走我的沙漠。谁消灭谁,咱们走着瞧。”
当晚,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冒雨离开王家湾,向西北方向转移。他们从一条小路出来,向西爬上山梁一直往西走。走了一段山路后,风越刮越急,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人和马行走都很困难。
毛泽东下了马,和大家一起在泥泞的小道上艰难步行。卫士们怕他淋雨生病,就用一块油布罩在他的头顶上。山前山后,响起了枪声,山头的那边,枪口喷出的火焰在夜空里闪跳。卫士们紧紧围住毛泽东,毛泽东却笑了:“莫担心嘛!我们同敌人隔着一个山头,就是隔着一个世界!”
这一夜,大雨滂沱,山道狭窄,泥泞难行。国民党的追兵爬过一道道山梁,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进。当他们来到安塞县杨屹崂湾村的一座小庙时,即遭到中央警卫团一个加强排的阻击。阻击点设在了南侧的山梁上,前面是一条蜿蜒的土路,脚下是一道200米长的陡坡。双方接上火后,敌军以为遇上了我军主力,并不敢冒然大举推进。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等到天亮以后,加强排早就撤退了,而这一阻击行动使敌人的进军速度迟滞了12个小时。
敌人进入王家湾,巧合的是,刘戡也把指挥部设在了薛儒宪家。“为了寻找毛泽东的踪迹,敌人把薛老汉捆在树上,进行刑讯审问,老汉被打得奄奄一息,却不吐露一个字。刘戡走后,薛老汉挣扎着告诉儿子,说是在废窑洞角的草席下藏有一封信,是毛主席撤走时遗落的。让儿子将这封信连同刘戡丢下的作战计划,趁天黑连夜送给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安塞县历史》一书记载的这段历史细节,何尝不是在昭示中国共产党胜利的秘密?
小河村险象环生
刘戡在王家湾扑了个空,第二天他收到东边各道卡子发来的电报,均报告说未见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影子。刘戡据此分析,毛泽东定是和彭德怀率领的解放军主力会合去了。于是,他命令部队继续向西“追剿”。
毛泽东等人一路没有停歇,冒雨爬过一座座山梁。6月9日天空微明时,在向导的带领下,队伍翻过山口,又翻越了一座名叫“敦儿梁”的山,进入了小河村。小河村,距离王家湾有40多里,四周群山环抱,村庄旁边有两条河流汇合后向东流去,地形类似延安。毛泽东被安排住进了一个隐蔽的、出入须经过另一孔窑洞的套窑内。连续的行军让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毛泽东上炕休息。
毛泽东在小河村与老百姓共桌吃饭
然而没多久,夜空中又传来了飞机低空飞行的轰鸣声,情报称刘戡率部正朝这里扑来。小河村不能待了,毛泽东等人立即向天赐湾转移。周恩来命令警备团团长刘辉山守住东山制高点,严密监视敌人,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保护中央机关转移。
由于河水猛涨,河面上原有的小桥被冲毁了。村里的老乡们立即被组织起来,开始在水中搭建木桥。侦察兵轮番来报告,敌人离小河村只有10里、8里、5里……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毛泽东却神态自若地说:“不要紧张,敌人是在瞎闯乱碰,其实并没有发现我们!”
待桥搭好的时候,敌人离小河村只有4里路了。队伍迅速过河,再次爬上墩儿梁后,大家惊讶地发现,隔着一条山沟的对面山梁上,直线距离不过300多米远的地方,火堆一个连着一个,白花花一大片帐篷,敌人在火堆旁走来走去,连说话声、骡马嘶叫声都听得清清楚楚,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任弼时命令部队不许打手电,不准抽烟,不许喧哗,管好马匹不要让它们嘶鸣。
队伍里的马匹有20多匹,听到任弼时的命令,赶驮子的、牵马的赶忙走到马头跟前,紧紧抓住马笼头。说也奇怪,这20多匹马像听懂了命令一样,没有一匹发出嘶鸣声,而且把蹄子放得很轻很轻地前行。就这样,几百号人马的一支队伍,与敌人在几里长的山梁上擦肩而过。多年以后,机要科译电员高智在回忆起这一情景时,说:“当时非常紧张,要是有一匹马发出嘶叫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四周漆黑一片,身后依稀还传来敌人的马叫声,队伍却突然停止了前进,前边传来了“原地休息”的命令。起初大家不知是什么情况,都捏着一把汗。原来是向导迷了路,队伍一时无法前进。直到向导摸黑爬上一个小山头,认出一座熟悉的小庙,才辨清方向,队伍又重新出发了。大家的脚步越走越轻快,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毛主席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天赐湾的危急时刻
6月10日晨,毛泽东等人到达天赐湾。天赐湾位于一座大山梁的半山腰,前后左右大山环抱,地形十分隐蔽。
大家刚放下背包,准备生火做饭,侦察员就回来报告:敌人也朝天赐湾来了,距离已不到20里。毛泽东看了看地图,推测敌人是朝保安(今志丹县)去,只是路过这里。他和周恩来、任弼时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恰好是胡宗南与马鸿逵管界的结合部,胡、马勾心斗角,正好我们钻空子,只要我们沉住气,敌人不一定会发现我们。”果然,敌人顺着沟过去了。任弼时惊叹道:“毛主席真是料敌如神啊!”
可刚吃过晚饭,侦察员报告说大股敌人又向天赐湾扑来。原来,之前走过去的是敌第二十九军的先头部队,后续才是主力。毛泽东坚持仍然隐蔽在这里,但为防止万一,派出两个排到前面的山上埋伏下来,并作出指示:敌人不到眼前坚决不能开枪;又派一个排速到西南方向活动,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引诱敌人,造成中央机关已向西南转移的假象。
敌人开始搜山,还时不时地随意开几枪。不料,快到山顶时,突然停止前进,并很快撤了回去了。埋伏在西南方向的那个排,有意暴露目标,边走边打,佯装成掩护中央机关转移的后卫部队,向西南方面撤退。刘戡下令向西南追击,眼见着离天赐湾越来越远了。
天赐湾是毛泽东转战陕北西行的最后一个点,他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
毛泽东在天赐湾村住过的窑洞
6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天赐湾返回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45天。期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转战途中险象环生,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原因不仅在于毛泽东运用超高的军事智慧,对客观形势所作的透彻分析和对敌情的精准判断,而且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陕甘宁边区、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深切了解和无限信赖。转战陕北的胜利,同时也是人民的胜利。
在边区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160多万群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据1947年3月至1948年2月的不完全统计,全边区参加抬担架、当向导、后勤运输、看押俘虏、修筑工事的民兵民工达218.2万人次,支援牲畜147.8万头,做军鞋92.8万双,筹送粮食120万石,柴草1.2亿斤,动员4.2万青年参了军。如果没有陕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掩护,胜利从何谈起?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这也是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自信之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