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国资股东,何以沉默得震耳欲聋?

作者:全民监事 来源:全民监事 2025-08-16 239

娃哈哈的国资股东,何以沉默得震耳欲聋?

因为宗家后人的遗产之争,导致娃哈哈的股权结构进入公众视野,绝大多数人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娃哈哈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原来这个一直被称作民营企业典范的企业,竟然还藏着一个占比高达46%的国资大股东。

公众十分好奇的是:为什么在娃哈哈长达几十年的发展中,几乎听不到国资大股东的声音?为什么宗庆后家族那些明显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几乎看不到国资大股东的反制?目前的宗家内讧,极有可能导致娃哈哈管理失控,玉石俱焚,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国资,为什么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得震耳欲聋?

我敢说,网上那么多的评论,没有一家能说到根子上。

我来做个政策科普,看完你就都明白了。

第一,娃哈哈的国有股权,属于县区级国有资产,行政级别太低,撑不起这台大戏。

我画一条层级线来说明。

第一层级: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

第二层级: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并国资局;

第三层级: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公司。

上面的三个层级,虽然都冠以杭州市的名下,但是跟杭州市政府或杭州市国资委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尽管大家都在呼吁杭州市出手干预,尽管杭州市可能想干预,不好意思,在法律层面,还真的不合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明文规定,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监管、分级享有权益的制度安排。娃哈哈的国有股权属于杭州市上城区,由上城区监管并享有权益。杭州市是上城区的上级,如果直接插手,相当于老子动了儿子的账户。娃哈哈的股权属于优良资产,上城区政府不会轻易拱手相让的,亲兄弟还明算账,换老子来也不行!

明白了这层关系,我们再往下看。

杭州市作为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高,下属各区也跟着调高了级别。这个复杂,不展开讲。

上城区的党政一把手,是正厅级;上城区财政局领导,是正处级;上城区国资局依附在财政局内,理论上应该是正科级,一般会由一位副局长兼任国资局局长,那就是副处级;下属出资企业的老总们,理应是正科级,给副处级,那就顶着天了。

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上城区文商旅公司领导,我猜应该是副处级。假设说娃哈哈集团的股东会有运作,形式上还会走一个会议流程的话,那么,出席会议的国资股东代表,我估计大概也就是一位科级干部。

在强势的、有事可以直接找市长省长,找总理也不是不可能的宗庆后面前,如果我是股东代表,或者是文商旅公司领导,甚至国资局长、财政局局长,我一定选择连个屁都不放。

况且,文商旅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历经变迁的大杂烩式的控股公司,几十年过去,没有人经历或了解娃哈哈演变中的政商考量,当然也不会有人敢于探寻其中的猫腻。娃哈哈的国有股权,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名义上挂在文商旅资产包里,或者说强行塞进了文商旅公司的裤袋里,让它兜着而已。

我要是宗庆后,也不会把上城区的上上下下当根葱。哪个要是想搞事,要不要我请省市领导给你打个电话啊?

第二,县区级的国资监管能力极弱,长期游离于严格意义上的国资监管体系之外,既不会管,又不想管,也管不好。

2003年设立各级国资委时,中央领导对县区一级设不设国资委,是有所保留的。担心的理由,主要是能力跟不跟得上、职数配不配得齐、投入划不划得来。

我认为,也系统调研过,以上三项都做不到。

我在其他文章里,专门就这个问题提出过系统的改革建议,这里不展开。我这么跟你说吧——涉及国企改革的所有乱七八糟的问题,就没有我漏掉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这个链接:为什么建议将全民所有资本界定为三级所有?

公开可查的数据是:国务院国资委有编制555人,浙江省国资委130-150人,杭州市国资委90人,上城区国资局编制数约15-20人。

这是一个层层递减的架构。但是,不管监管企业数量多少,也不管监管企业规模大小,监管的职能基本一致。

所以,县区级这20人规模和规格的国资监管,跟省市一级的国资监管,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注意了——国家、省、市三个层级,都是国资委,到了区县一级,就叫国资局了。

叫委还是叫局,有什么关系吗?

关系大了去了!

叫国资委,属性还是直属特设机构。叫国资局,那就是政府组成部门了。

只要还属于直属特设机构范畴,必然强调市场主体作用,按市场化要求监管,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成政府组成部门了,行政化监管成为主体,市场化监管的所有要求都被弱化了。

一字之差,万念之别。

想当年,深圳不知道出什么幺蛾子,将国资委改称国资局。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带队前往交涉,好说歹说,最后才改回来。

县区级的国资监管,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也跟着叫国资委,而且是独立部门。后来不约而同地,全部改叫国资局,而且都归到财政局之下,地位进一步下沉。

我猜,区委、区政府开个什么重要会议,区国资局局长连参会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会议内容涉及国资国企,也大概率是财政局局长做代表,回来再传达。

从此,名不正,言不顺;人手不足,能力有限;领导不重视,企业不感冒。

所以,区区一个上城区国资局,面对高度市场化的娃哈哈,尽管你是占股46%的大股东,你叫它怎么监管?

第三,县区级国资以服务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主,市场主体意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基层政府的首要目标,是要发展经济,做大规模,增加税收,稳定就业。

正好看到一则财经分析报道,与我的判断吻合,我直接引用——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辖区内企业缴纳的税费才是对地方财政增量有更大影响的重头戏。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股东在娃哈哈集团中是否能获得足额分红的关注度相对降低……只要企业在本地稳定发展,贡献纳税、创造就业,就是对地方政府最大的贡献。在宗庆后时代,企业稳健、治理强人主导,地方政府选择默许,甚至可以容忍存在家族控制越来越庞大的体外公司。”

英雄所见略同,事实也一定八九不离十。

所以我在此之前说过,政府和宗庆后之间,私底下是怎么商量的,有没有一份未公开或不便公开的协议,目前不得而知。我相信肯定有这么一份协议,或政府会议纪要。否则,宗庆后不会傻到连我都能一眼看出来的违法行为,还是我行我素、毫不遮掩地干了几十年。

如果确定有这么一份不公开的协议,或政府会议纪要,理由一定也冠冕堂皇,无非是看在娃哈哈上缴的税额份上,无非是看在娃哈哈庞大的就业群体份上,无非是看在本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份上。

冠冕堂皇之下,国有资本的权益被拿来做交换了,被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冲淡了,忽略了,完全置之脑后。

网上很多傻叉说,这样做也有道理,毕竟税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GDP增加了。

要我说,去你姥姥的!那干脆把中国的优质资产,都拱手让给美国跨国公司经营,那不也是税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GDP增加了吗?

美国跨国公司交完税,利润就归美国佬了,跟咱们中国老百姓没关系了,你傻不傻?

宗庆后交完税,利润就归宗氏家族了,就划到香港的信托基金了,跟杭州市老百姓也没啥关系了,你傻不傻?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还真有不少高官,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娃哈哈这几十年的骚操作,给这种理论打了个样。

那么,是谁授意这样干的?有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是否经过人大的批准?造成多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作为大股东的上城区财政局,借他一个胆,他也不敢问、不敢说。

这好比荒野小道旁,有一坨好多年前拉的屎,早已风干硬化,没有了任何气味。谁都知道那是一坨屎,但是谁都知道不能碰,谁都会小心翼翼地绕开它。如果有人拿个小竹竿轻轻捅一下,即刻奇臭无比,能熏倒一村人。

这些才是上城区国资局沉默得震耳欲聋的根本原因。

这一团乱麻,你说怎么解?

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关于娃哈哈股权之争的终极神预测》中给出建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5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