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大国领袖毛泽东

作者:卢洁 龚格格 来源:新周报 2025-04-13 2523

导读

毛泽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那么,在外国人眼中,毛泽东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01

“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

建国前,以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一批西方记者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通过实地采访,对毛泽东的形象进行了勾画,或真实,或片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因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或反面宣传而被扭曲的毛泽东形象。

在这些西方记者的眼里,毛泽东举止随和,谈吐老练,愿意同远道而来的客人交往。这位手不释烟的湖南人把与记者们的会见,安排在充满乡土气息的黄土窑洞里。通常,他们的谈话从晚间开始进行,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当疲乏至极的记者心满意足地离开时,发现毛泽东仍然精神抖擞。毛泽东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的超凡魅力确实令人折服。在西方记者的报道中,毛泽东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对斯诺来说,毛泽东是窑洞里的预言家,尽管毛泽东表面看上去很冷淡,斯诺还是被这位富于想象力的共产党领袖那种“天生精明”迷住了。斯诺感到了一种“天命的力量……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卡尔森(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作为美军观察团成员曾访问延安)对美联社记者汉森说,毛泽东是他所遇到过的“最无私的人”,“一个社会空想家,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与卡尔森谈话不久,汉森也来到延安并访问了毛泽东。和卡尔森一样,汉森认为毛泽东是一个谦逊的、“完全无私的人”。汉森指出,毛泽东是继斯大林之后“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领袖”。

这些评价多半只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面。真正将毛泽东生平业绩进行较深入研究和剖析,并作出较为深刻评述的是斯诺。

斯诺不仅仅对毛泽东个人生平作一般的叙述,而且将毛泽东个人的生平置于历史维度中,按时序分六个阶段进行考察。斯诺在多次采访毛泽东之后,详细查阅所有能接触到的原始材料,并尽可能核对了美国、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权威著作中提供的材料。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采访毛泽东的记录稿,在最后用英文定稿之前,曾先后两次译成中文呈送给毛泽东校订。应该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作出的评述是具有说服力的。

02

“使‘人民的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在密切关注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动向时,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毛泽东。外国学者对毛泽东的生平业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他们眼里,毛泽东是中国最富影响力的伟人,这位伟人的经历、思想,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点。

日本的毛泽东研究代表性的人物竹内实,在196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在他看来,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文学家、一位诗人”,他甚至认为,“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千古绝唱相比,毛泽东的诗词毫不逊色。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书当时在日本引起较大反响。

竹内实后来回忆在北京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给予他终生的印象:“我注意到他浑身沉浸在沉静的气氛中。那种沉静的氛围很感染人,好像人被吸进去了似的。据说,宇宙有黑洞,而毛泽东具有的沉静的氛围,就像黑洞一样-巨大的,深不可测的空洞。”由此他得出结论:“毛泽东与其说是革命家,毋宁说是一个读书人。”

1969年,日本学者中西功在其著作《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毛泽东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干,尤其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像在中国这样一直以武装斗争形式为主的革命中,他确实是最为有用的人才。他在30年的革命过程中,竭尽一切努力,作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他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毛泽东传记作品,是国外毛泽东研究著名学者斯图加特·施拉姆所著的《毛泽东》。该书出版时,正值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有不少外国学者把这场运动理解成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施拉姆在深入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推行自己的政策,更深刻的考虑是培养接班人,反对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试图建立一种天生能预防官僚主义的新型党组织。

与斯诺不同的是,施拉姆未曾见过毛泽东并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和交流,他只是通过大量的资料来分析研究毛泽东的思想生平,据此得出结论。在《毛泽东》一书的序言中,施拉姆写道:“今日之中国是经过半个世纪革命之后而诞生的,而这场革命的方向实质上是由既是理论家又是活动家的毛泽东决定的。”在施拉姆看来,“在其整个政治生涯中,毛泽东将彻底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旨在将中国人民的力量解放出来。他决心使‘新中国’、‘人民的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即居于首位。”

03

“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逝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外国研究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著作是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作者认为,“毛泽东的主要功绩在于统一了中国”,“毛泽东不但把极其衰败和乱如一盘散沙的中国合为一体,同时,毛泽东也恢复了中国人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毛泽东传奇般的生平事迹更甚于他的理论创造活动。”

在特里尔看来,“毛泽东的一生用一种模式是难以概括的”,因为他是“一个既是猛虎又是狡猾的猴子的人”,毛泽东决不是一种,而至少是五种类型的人的综合:他是农民运动领袖,发起了全国的暴动;他是军事指挥家;他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哲学家,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东方精神的新形式;他是全球最大的机构中的政治领袖。

1987年,日本学者竹内实在其《现代中国的实相》的序言中,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位伟人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秦始皇、孔予以及毛泽东之后的邓小平。竹内实写道:“如果把始皇帝作为权力政治的第一人的话,那么,孔子就是没有权力的精神世界的第一人。这样,权力方面的代表是秦始皇,权威方面的代表是孔子。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使这两个人合为一体的第三人而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他把自己塑造成既掌握权力又拥有思想这类人物。”

竹内实对毛泽东的评价很高,在他看来,“毛泽东是一位以中华世界为对象奋斗一生的人物,他应该在中华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04

“现代中国历史上值得大家关注和欣赏的一面镜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国学者愈加深入、客观和历史地研究毛泽东,对毛泽东本人进行结论性的评述逐渐淡化。

2002年,英国学者齐慕实在其新著《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有关这段历史的文献》中写道:“无论你认为毛泽东是否是英雄,不可怀疑的是这位伟大的舵手始终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生平和著作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值得大家关注和欣赏的一面镜子。”

2006年,执教于英国来斯特大学的米歇尔·林奇教授在其著作中写道:“中国人民对毛泽东怀有敬畏的感情,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是最伟大的英雄,他解放了全中国。毛泽东领导了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使中国成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带头与苏联相抗衡的世界力量。”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毛泽东生平研究著作,是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丽贝卡·卡尔的《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世界中的中国简史》一书。作者声称在撰写本书时没有去寻找那些颇有争议的论题以及富有新意的材料,而是将毛泽东置于20世纪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语境阐释。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正确地评价毛泽东。

在丽贝卡看来,20世纪,不仅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毛泽东也在其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毛泽东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终生不渝的革命家。

据《党史博采》 卢洁 龚格格/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9
0
2
1
0
0
0